快速导航×

分类
冬奥之光闪耀小海陀山—探访北京冬奥会延庆赛区2025-10-28

初春的北京,寒意未消,但延庆小海陀山脚下却涌动着一股蓬勃的生机,这里是2022年北京冬奥会三大赛区之一,曾见证高山滑雪的极限速度与雪车雪橇的惊险角逐,时隔数年,这片曾经的冰雪赛场并未沉寂,反而以全新的姿态融入自然与人文的交响,成为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生动实践。

从赛场到生态家园:场馆的华丽转身

延庆赛区的核心场馆——国家高山滑雪中心“雪飞燕”和国家雪车雪橇中心“雪游龙”,在设计之初便秉持“绿色冬奥”的理念,这些标志性建筑已向公众开放,转型为集运动、旅游与科普于一体的综合目的地。

“雪飞燕”的陡峭赛道曾是运动员挑战自我的舞台,如今已成为登山爱好者和自然探索者的打卡地,夏季,游客可沿索道直达山巅,俯瞰燕山山脉的苍翠连绵;冬季,部分雪道被改造为初级滑雪区,让普通民众也能体验“冬奥同款”坡度,场馆运营负责人李明介绍:“我们通过人工造雪系统优化和植被恢复工程,最大限度降低对环境的影响,赛区周边种植的数万棵本地树种,已成为野生动物的栖息地。”

而“雪游龙”的蜿蜒赛道,则化身科技与冒险的展示窗口,游客可乘坐特制滑车体验“贴地飞行”,或通过VR技术模拟运动员视角,场馆内设立的冬奥博物馆,陈列着比赛装备与影像资料,讲述着中国冰雪运动的突破历程。

冬奥之光闪耀小海陀山—探访北京冬奥会延庆赛区

科技赋能:可持续运营的智慧内核

延庆赛区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科技支撑,赛区全面采用可再生能源供电,光伏发电系统年均供电量可达百万千瓦时,剩余电力甚至反哺区域电网,水资源循环利用更是一大亮点——融雪废水经净化后用于灌溉与景观用水,实现零浪费。

“这里的每一滴水、每一度电都被精准计算,”工程师王磊指向控制中心的数字大屏,“智能系统实时监测能耗与生态数据,确保赛区运营与自然和谐共存。”赛区还引入低碳交通网络,氢能源摆渡车穿梭于场馆之间,减少碳排放的同时,也为游客提供无缝衔接的游览体验。

社区共生:冰雪经济激活乡村振兴

冬奥会的举办,为延庆山区注入了长久活力,原本偏远的西大庄科村,如今已成为特色民宿聚集地,村民张海生将自家院落改造成冰雪主题客栈,年均收入翻了两番:“以前冬天只能闲着,现在游客络绎不绝,我们还会组织剪纸、灯笼等非遗活动,让世界看到中国乡村的魅力。”

延庆区政府通过“冰雪+旅游”模式,打造了贯穿四季的业态,春季山地徒步、夏季露营观星、秋季采摘研学、冬季冰雪嘉年华,全年无休的体验项目吸引着全球游客,数据显示,2024年延庆赛区接待游客量突破300万人次,带动周边收入增长近40%。

未来蓝图:国际训练与大众体育的摇篮

作为国际雪联认证的训练基地,延庆赛区正吸引各国队伍前来集训,德国雪橇队教练霍夫曼评价:“这里的设施水准远超欧洲多数场馆,生态环境更让人惊叹。”大众冰雪运动也在此扎根,青少年滑雪夏令营、业余选手积分赛等活动的常态化举办,让冰雪文化从竞技场走向日常生活。

冬奥之光闪耀小海陀山—探访北京冬奥会延庆赛区

北京市体育局负责人表示,延庆赛区将持续完善配套设施,规划建设体育学院与康复中心,目标是成为全球冰雪运动的重要节点。“我们不仅要保留冬奥遗产,更要让它‘活’起来,成为推动体育强国战略的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