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导航×

北京石景山区冬奥场馆建设进入收官阶段,今年将全面竣工2025-10-28

随着冬季运动热潮在全球范围内持续升温,中国作为2022年冬奥会的主办国,正持续推进后奥运时代的场馆利用与区域发展,记者从北京市石景山区相关部门获悉,该区冬奥场馆及相关配套设施的建设工程已进入最后冲刺阶段,预计今年内将全部完成,这一里程碑标志着石景山区在推动冰雪运动普及、促进城市更新和绿色转型方面迈出了坚实一步,也为未来国际赛事和全民健身活动奠定了坚实基础。

石景山区作为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重要赛区之一,承担了多个关键场馆的建设和改造任务,这些项目不仅服务于冬奥赛事,更着眼于长远发展,旨在打造集体育、文化、旅游和科技于一体的综合性示范区,据石景山区体育局负责人介绍,今年将竣工的场馆包括首钢滑雪大跳台、国家冬季运动训练中心等核心设施,以及周边交通、绿化和商业配套工程,这些项目的全面完成,将进一步提升区域的整体功能,吸引更多国内外游客和运动员前来体验。

首钢滑雪大跳台是石景山区冬奥场馆的亮点之一,它巧妙地将工业遗产与现代体育设施相结合,成为城市更新的典范,该场馆在冬奥会后已成功举办多场国际级赛事和公众开放活动,今年将完成最后的优化工程,包括看台扩容、无障碍设施升级和能源系统改造,这些改进不仅提升了观赛体验,还强化了场馆的可持续性,使其成为全年无休的冰雪运动中心,国家冬季运动训练中心作为专业运动员的培养基地,今年将新增冰壶和短道速滑训练设施,进一步完善中国冬季运动的后备力量体系。

北京石景山区冬奥场馆建设进入收官阶段,今年将全面竣工

石景山区冬奥场馆建设的全面推进,得益于多方协作和创新技术的应用,在建设过程中,相关部门严格遵循绿色、低碳原则,广泛采用可再生能源和智能管理系统,场馆屋顶安装了太阳能光伏板,可为日常运营提供部分电力;雨水收集系统则用于绿化和冰面维护,显著降低了水资源消耗,数字化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场馆管理,通过物联网和大数据分析,实时监控设施状态和能耗,确保高效运行,这些举措不仅符合全球可持续发展趋势,也为其他城市提供了可借鉴的范例。

除了硬件设施的完善,石景山区还注重软实力的提升,今年,该区计划推出一系列冰雪运动推广项目,包括青少年培训计划、社区冰上活动和国际交流赛事,这些举措旨在将冬奥遗产转化为全民健身的动力,推动冰雪运动从“小众”走向“大众”,据统计,自冬奥会以来,石景山区已吸引超过百万人次参与冰雪相关活动,预计今年场馆全面开放后,这一数字将大幅增长,区体育局表示,他们将与教育部门、企业和社会组织合作,打造“冰雪+”产业生态,促进体育与文旅、科技的深度融合。

从更宏观的角度看,石景山区冬奥场馆的全面竣工,将对北京乃至中国的体育产业产生深远影响,作为国家冰雪运动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场馆不仅服务于竞技体育,还成为区域经济的新引擎,专家指出,石景山区的成功经验体现了“后奥运时代”的智慧转型:通过高效利用场馆资源,避免了“白象”项目的出现,同时带动了就业和投资,据预测,今年场馆全部投入运营后,将为当地创造数千个就业岗位,并拉动旅游、餐饮和零售等行业增长。

北京石景山区冬奥场馆建设进入收官阶段,今年将全面竣工

在国际视野下,石景山区的冬奥场馆建设也彰显了中国在大型赛事遗产管理方面的创新,与往届冬奥会主办城市相比,北京和石景山区更注重长期规划和社会效益,例如将场馆设计为多功能空间,可承接会议、展览和文艺演出,这种模式赢得了国际奥委会的认可,并为未来申办城市提供了宝贵经验,今年,石景山区还计划与北欧国家合作,引入先进训练方法和管理理念,进一步提升场馆的国际影响力。

挑战依然存在,场馆的长期运营和维护需要持续的资金投入和专业团队,石景山区正通过公私合作模式和商业化探索来应对这一问题,部分场馆已委托给专业体育管理公司运营,并开发了衍生商品和体验项目,以增加收入来源,该区还加强与国际组织的沟通,争取更多赛事落户,确保场馆利用率保持在较高水平。

总体而言,北京石景山区冬奥场馆建设今年全面完成,不仅是一项工程壮举,更是体育与城市发展融合的典范,它体现了中国对冬奥承诺的兑现,以及推动冰雪运动可持续发展的决心,随着这些场馆的正式投用,石景山区有望成为全球冰雪爱好者的新目的地,并为建设健康中国和体育强国注入新活力,这里将继续书写冬奥遗产的精彩篇章,激励更多人踏上冰雪,追逐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