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纽约曼哈顿晨边高地的哥伦比亚大学校园里,一位身姿挺拔的东方青年正快步走向图书馆,他背着沉重的书包,手中还握着一把细长的剑袋——里面是他最亲密的“伙伴”,一把陪伴他征战国际赛场的花剑,他就是费若秋,曾经的法国击剑联赛明星,如今的哥大研究生,从巴黎的剑道到纽约的课堂,这位26岁的年轻人正在书写人生新篇章。
缘起:剑尖上的梦想
费若秋与击剑的缘分始于童年,出生于体育世家的他,6岁时第一次拿起剑就爱上了这项运动。“击剑是身体的象棋,需要瞬间的判断和长久的积累。”在专访中,他这样描述自己对击剑的理解。
2018年,费若秋前往法国训练,很快在当地击剑圈崭露头角,2021年,他代表法国俱乐部参加欧洲俱乐部杯,获得个人赛铜牌,2023年赛季,他的国际排名升至前50,成为女子花剑领域备受瞩目的新星。
然而就在职业生涯上升期,费若秋做出了一个令人意外的决定:暂别职业赛场,前往哥伦比亚大学攻读运动心理学硕士学位。“很多人说我疯了,但我知道,知识和学历是另一种武器。”
转折:从赛场到课堂
2024年秋季,费若秋踏入哥大校园,开始了他的求学之旅,从职业运动员到全职学生的转变并不轻松。
“最初几个月非常艰难,”费若秋坦言,“每天6点起床训练,然后上课到下午,晚上还要完成大量的阅读和作业,有时候在图书馆学习到深夜,回到宿舍连拿剑的力气都没有了。”
学术要求的严谨程度超出了他的预期。“击剑比赛中的失误损失的是分数,但学术上的失误可能影响整个学业。”他比较道。
为了平衡训练与学习,费若秋制定了严格的时间表:周一、三、五专注学术;周二、四、六进行击剑训练;周日则用于休息和调整。“时间管理是我在哥大学到的最重要的技能之一。”
融合:击剑与学术的对话
在哥大,费若秋选择了运动心理学专业,这与他作为运动员的经历密切相关。“我希望通过学术研究,理解运动员的心理机制,将来能够帮助更多年轻选手。”
他的学术研究聚焦于“压力情境下的决策制定”——这一课题直接源自他的比赛经验。“在击剑比赛中,胜负往往取决于瞬间的决策,我想从科学角度理解这个过程。”
费若秋的教授们对他的实践经历十分看重,他的导师、哥大运动心理学教授艾伦·米勒表示:“费若秋带来了职业运动员的视角,他的实践经验与学术理论形成了有趣的对话,这种跨界思维非常珍贵。”
费若秋也在校园里继续着他的击剑事业,他加入了哥大击剑队,不仅作为队员参赛,还协助教练指导其他队员。“费若秋带来了职业级别的技术和战术理解,”哥大击剑队主教练说,“他的到来提升了整个队伍的水平。”
挑战:文化融合与身份认同
从法国到美国,从职业体育到学术殿堂,费若秋面临着多重文化适应挑战。
“法国的体育文化更加传统,注重技术完美;美国的体育文化更加开放,注重创新和表现,”他比较道,“这两种文化各有所长,我现在尝试汲取两者精华。”
语言是另一个挑战,尽管他的英语流利,但学术写作仍然需要大量努力。“我的第一篇论文被批注得满是红字,”他笑道,“但我视之为提高的机会,就像击剑训练一样,只有通过不断纠正错误才能进步。”
作为校园里少有的中国职业运动员,费若秋还承担着文化使者的角色。“我经常与同学们分享中国体育的发展,尤其是中国击剑的独特风格,我也向国内的队友们介绍美国大学的体育文化。”
愿景:连接东西方的体育桥梁
展望未来,费若秋有着清晰的规划:完成哥大学业后,他将重返职业赛场,但同时也会开始向教练和体育管理角色转型。
“我的梦想是建立一座连接东西方体育文化的桥梁,”他说,“中国击剑有着自己独特的技术和战术传统,而欧洲和美国则有着不同的发展路径,我相信通过融合这些不同传统,可以推动击剑运动的发展。”
费若秋特别关注青少年体育发展。“很多年轻运动员面临要么全力投入体育,要么专注学业的艰难选择,我希望通过自己的经历证明,这两者可以兼顾,体育和教育不是对立的,而是相辅相成的。”
他还计划利用自己的跨文化背景,促进国际体育交流。“我正在与哥大的同学们策划一个中美击剑交流项目,希望明年夏天能够成行。”
平衡:剑与书的对话
在费若秋的哥大宿舍里,书桌的一侧堆放着运动心理学的教科书和论文,另一侧则摆放着他的剑具和训练笔记,这种剑与书的对话,正是他当前生活的写照。
“击剑教会我专注和纪律,学术则教会我批判性思考和知识整合,”费若秋说,“表面上我在平衡两个不同的世界,实际上它们在我这里形成了统一的整体,我的击剑经历使我能更好地理解运动心理学,而学术研究则让我更深入地理解击剑运动。”
即使在最忙碌的日子里,费若秋仍然保持每天至少两小时的训练。“击剑是我身份的一部分,就像呼吸一样自然,学术则是新的挑战,让我以不同的方式思考。”
哥大的同学们最初对他的双重身份感到好奇,但现在已完全接纳了这位“剑客学者”。“我们开始时称他为‘剑客’,现在则称他为‘学者’,”他的同学笑着说,“他证明了人可以同时追求多种激情。”
前行:未来的道路
费若秋的哥大求学路才刚刚开始,但他已经在这条路上留下了坚实的脚印,他的故事正在激励着更多年轻运动员追求体育与学业的双重卓越。
“很多人认为职业运动员只能专注于体育,但我认为现代运动员应该有多元化的发展,”费若秋说,“体育生涯是短暂的,但知识和教育将受益终身。”
在接下来的学期里,费若秋将开始他的硕士论文研究,主题是“跨文化背景下运动员的心理适应”,这一研究将结合他的个人经历和学术训练。
他也在为重返国际赛场做准备。“我计划参加2026年的世界击剑锦标赛,那将是我学业和职业生涯的一个重要交汇点。”
从巴黎到纽约,从剑道到课堂,费若秋的旅程证明了现代运动员可以跨越传统界限,创造多元身份,他的故事不仅是关于体育和学术,更是关于追求全面发展的勇气和决心。
在哥大古老的图书馆里,费若秋合上书本,收拾好背包,向训练馆走去,阳光下,他的影子时而像一位沉思的学者,时而像一位敏捷的剑客——他两者都是,在这个充满可能性的时代,费若秋正在用手中的剑和心中的书,书写属于自己的非凡篇章。